admin

微波爐的發明與巧克力有什麼關係

世界知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一切都需要等待,不要著急。」確實如此,有很多事情並不是著急就能夠辦成的。尤其是靈感的激發和創意的產生,往往是某一瞬間的機緣巧合。微波爐的發明就很好地說明瞭這一點。

微波爐目前已經進入了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烹飪工具。微波爐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僅省時省電,還十分方便衛生。不過你可能怎麼也想不到,它的誕生竟和一根巧克力棒有很大的關係。

據說,微波爐的發明者是美國的一位工程師,名叫珀西·勒巴朗·斯賓塞,他是一個著名的電子學奇才。天才加勤奮使他先後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發明,令當時的許多科學家刮目相看。1945年,斯賓塞為軍事用途研究一種能夠發射高強度輻射光束的磁電管。在他的努力鑽研下,磁控管的製造獲得了成功。而在磁控管研制的過程中,斯賓塞偶然觸發了發明微波爐的靈感。

一天,在磁電管附近做實驗的時候,他無意中發現褲子里的巧克力棒竟然悄然融化了,可是當時實驗室里的溫度並不高。思維敏銳的斯賓塞馬上想到這極有可能是微波產生的熱量將巧克力「烤化」了。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第二天,斯賓塞又把一個雞蛋放在磁控管附近,結果雞蛋受熱爆炸了。之後,他又利用微波「烤」了一袋爆米花……

就這樣,斯賓塞發現了微波的新用途,於是他臨時增加了一個研究項目,並與雷聲公司合作,很快就推出了第一台用微波加熱食物的工具——微波爐。而自從微波爐誕生之後,它就迅速成為小吃愛好者的救星。後來,喬治·福斯特對微波爐進行了大膽的改造,終於與斯賓塞一起設計出了一種既耐用又價格低廉的微波爐。

老鼠真的是迪士尼的靈感來源嗎

米老鼠的創作者沃爾特·迪士尼曾經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只希望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一件事,那就是這裡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一隻老鼠開始的。」

沃爾特的童年生活是在農場中度過的。小時候爸爸很少給他買玩具,只讓他看守農場。於是,農場里的所有動物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沃爾特常常拿著樹枝當畫筆畫他的動物朋友。

1922年,沃爾特已經21歲了,那時的他在堪薩斯市成立了歡笑動畫公司。那個時期非常艱苦,辦公的地點就在堪薩斯市一間破爛不堪的車庫里。每天,他都要在充滿汽油味的車庫辛勤地工作到深夜。每天晚上一熄燈,沃爾特總會聽到一只老鼠「吱吱」的叫聲和它在地板上來回走路的聲音。那只小老鼠見沃爾特沒有傷害它的意思,膽子漸漸大了起來,它慢慢走近沃爾特,在離他不遠的地板上做著各種運動,表演精彩的雜技,沃爾特也會把自己的麵包分給它吃,在寂寞和苦悶時享受與它親近的情意。漸漸地,他們彼此越來越信任,最後,老鼠竟會大膽地爬到他工作的畫板上,並在上面有節奏地跳躍。但沃爾特不會把它趕走,而是默默地看著它,研究它的每一個動作,甚至還會對著鏡子又皺鼻子,又努嘴巴,學著小老鼠可愛的小動作。

就在歡笑動畫公司關門的當天,沃爾特決定把小老鼠放回大自然中。他把小老鼠帶到附近的樹林里,在心裡和小老鼠默默道別後放走了它。

小老鼠走了,但小老鼠可愛的形象卻一直留在沃爾特的心裡。就在沃爾特計划要製作一部新的卡通片,塑造新角色時,那只小老鼠就像暗夜裡一道耀眼的光芒,突然照亮了他的心。他迅速支起畫架,畫了幾張老鼠的草圖拿給妻子看。妻子一看就樂了,這既是一隻老鼠,又是一張沃爾特的自畫像,無論是它的樣子還是走路的姿勢和表情,都有沃爾特的影子。沃爾特給這只小老鼠取名叫莫提墨,但是他的妻子認為不如叫米奇更好。這樣,小老鼠就有了米奇這個名字。其實我們經常提到的「米老鼠」就是「米奇老鼠」的簡化說法。

作為卡通人物,米老鼠溫柔可親、善解人意,有些粗心急躁,卻又喜歡打抱不平。他十分淘氣,常常喜歡惡作劇,卻又非常機智,也很勇敢,最後總能化險為夷。

以米老鼠為標誌,迪士尼公司成為20世紀卡通經典的代表,甚至影響了美國動畫藝術近百年的歷史,成為後人難以超越的高峰。

高跟鞋是為了美麗而發明嗎

每一個漂亮女人的鞋櫃里都有至少一雙高跟鞋,高跟鞋已經成了現代女性的必備品。穿上高跟鞋的女性,腿部線條被拉長,無論站立還是行走,都必須挺胸、收腹、提臀,女性婀娜多姿的曲線美因此更加突顯,這樣的美麗武器哪個女人會不愛呢?

早在公元前的埃及,高跟鞋的雛形就已經出現了,但是那時候,高跟鞋只是穿在屠夫的腳上,目的是使他們殺豬時可以站得高一些,避免血水等髒東西弄髒了他們的腳。那時的高跟鞋更像松糕鞋,只有厚鞋底,沒有細鞋跟。

真正意義上的高跟鞋起源於波斯,那時的高跟鞋不再是簡單的厚底鞋,而是把鞋底設計成了兩個部分——鞋底和鞋跟,鞋底有了起伏,鞋跟高2~4釐米,形狀更像現代的男士皮鞋。高跟鞋被作為騎馬時專用的鞋子,高高的鞋跟可以幫助騎手有力地卡住馬鐙。16世紀末,波斯派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隊出使歐洲,一夜之間,高跟鞋成了體現男性陽剛之氣的標誌。但在那時,高跟鞋只是男人的專屬品。

你一定想不到,第一個將高跟鞋演繹到極致的並不是女人,而是一個男人,而且他穿高跟鞋的目的是為了增高以增加他的男子漢氣概。這個男人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他戰功赫赫,還建造了一座閃閃發亮的行宮——凡爾賽宮。

然而,如此輝煌的成就卻難以滿足路易十四的虛榮心。他一直很想以高大威武的形象接受世人的膜拜,可是他的身材比較矮小。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高大威武,他命令工匠為他製作了一雙高約5英吋(12.7釐米)的高跟鞋,鞋子上的裝飾畫是法軍戰鬥勝利的場面。於是,紅底高跟鞋加白色緊身連褲襪成了著名的路易十四的經典形象。

一時間,上到朝中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紛紛效仿,後來,路易十四不得不頒布命令:紅色高跟鞋是宮廷成員才有資格使用的「御用品」。

啓蒙運動開始後,穿高跟鞋的男人被認為是「娘娘腔」。從此以後,男人們不再佩戴珠寶首飾,也不再穿顏色靚麗的服裝。男人們喜歡的鞋子也從高跟鞋變成了矮跟的牛仔靴。慢慢地,高跟鞋從男人的世界里消失,轉而成了女性的專屬品。

真的是愛迪生發明電燈泡嗎

如果有人問你世界上第一個電燈泡是誰發明的,我想你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愛迪生!」在我們小時候,教科書上就有這樣一個令人感動的發明故事——愛迪生經歷上萬次實驗失敗終於發明瞭電燈泡。然而,翻開歷史記載,我們能看到,大多數成功的發明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這其中也包括愛迪生。

要想研製成功電燈泡,擺在當時科學家面前的有三大難題:一是尋找能長時間通電發光的燈絲,二是解決防止燈絲高溫氧化的難題,三是保證電燈能長時間發光。

早在愛迪生之前,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約瑟夫·威爾遜·斯萬就在真空專家的幫助下,成功攻克了第一大難題,他從棉花裡提取出了一種碳化纖維,發明瞭實用且能持久發光的電燈泡。直到1880年,他在英國拿到了電燈泡的專利。然而這種燈泡的使用壽命也只有幾個小時而已。

1879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購買了亨利·伍德沃德和馬修·伊萬斯的燈泡專利之後,對這一專利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嘗試了1600多種材料後,終於研製成功了一種碳化燈絲,這種燈絲的直徑只有0.025釐米。當愛迪生第一次將這種碳化燈絲放置在真空燈泡里,燈泡居然持續燃燒了13.5個小時,經過再次改進後持續燃燒時間達到40個小時。1880年,愛迪生才製造出能連續亮上1200個小時的毛竹絲燈,成功攻克了第二大難題。

1904年,一位匈牙利化學家與一位克羅地亞化學家聯合發明出第一個鎢絲燈泡,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鎢絲燈泡問世了。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歐文·朗繆爾發現用惰性氣體代替真空狀態充入燈泡內,就可以成功地緩解黑化的現象,大大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至此,第三大難題也得到解決,燈泡被推廣到各個國家,人類的電氣照明時代到來了。

由此看出,愛迪生的最大發現是用毛竹絲代替碳做燈絲。此後,愛迪生發明了高功率的發電機、絕緣電線、分流電路等,對電燈的推廣和應用做出了巨大貢獻,使普通老百姓也能用得起電燈。

蒸汽機真的是瓦特發明的嗎

我想你一定聽過「瓦特和茶壺的故事」吧。故事講的是瓦特小的時候,有一次看到爐子上的水燒開了,大量的蒸氣往上冒,把壺蓋都頂起來了。瓦特把壺蓋放回去但很快又被頂開了,小小的瓦特意識到水蒸氣居然能產生這麼大的能量,長大後便根據這一啓發發明瞭蒸汽機。

事實上,「瓦特和茶壺的故事」只不過是一個傳說。瓦特發明蒸汽機並不是基於他幼時的靈感,而是吸取前人的成果並經過反復試驗得出的。早在瓦特還沒有出生的時候蒸汽機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第一台簡單的蒸汽機是在1688年由法國物理學家德尼斯·帕潘製造出來的,這台蒸汽機的製作工藝非常簡單,只用了一個圓筒和活塞,這台簡單的蒸汽機並沒有實際運用到工業生產中。10年後,英國人托易斯·塞維利發明瞭蒸汽抽水機,主要用於礦井抽水。1705年,蘇格蘭鐵匠紐克曼綜合了這兩種蒸汽機的優點,又經過長期研究,發明瞭空氣蒸汽機,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蒸汽機了。但是,瓦特發現紐克曼蒸汽機有許多明顯的缺陷,燃料耗費大、笨拙、只能應用於礦井抽水和灌溉。瓦特決心製造一台比它更先進的蒸汽機。

後來,瓦特一直專注於蒸汽機的研發,也終於製造出了第一台自己的蒸汽機。瓦特興奮地點火發動蒸汽機,但水沸騰起來之後,蒸汽機卻一動不動,只有蒸氣不斷地從裡面冒了出來,屋子里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清楚,原來這台蒸汽機一直在漏氣,瓦特的第一次試驗以失敗告終。

經過反復實踐,瓦特終於在1796年製成了有分離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這種蒸汽機可以比紐克曼的蒸汽機節省75%的燃料。此後,瓦特一直不停地改進他的蒸汽機。到後來,紡織業、採礦業、冶金業、造紙業、陶瓷業等各個工業部門,都先後採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了。

1807年,美國人富爾把瓦特的蒸汽機裝在輪船上,從此,航運中的帆船時代結束了。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把瓦特的蒸汽機裝在火車上,陸路運輸的新時代開始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應用,這就是所謂的「蒸汽時代」。

蒸汽機的出現曾引發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直到20世紀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後人為了紀念瓦特的偉大發明,把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功率計算單位稱為「瓦特」。

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的

「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人對天地的認識,他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半圓形。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的景象分析認為,地球是球體或近球體的。後來,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通過環球航行的方式證實了地球是個球體。那麼,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呢?是半圓形還是一個球體呢?如果是球體的話,是規則的還是不規則的呢?

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現代探測技術的運用,人們已經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通過實測和分析,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24~30米。由此來看,地球的形狀更像是一個橢圓形的梨子。

實際上,這是由於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造成的,在這種力的作用下,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逐漸成為目前橢球體的形狀。只是由於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不大,所以從太空看,地球仍然是一個正球體。

如果人掉進黑洞,會發生什麼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對科學家來說,它充滿了未知的奧秘;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它始終蒙著神秘的面紗。而自從科學家論證它的存在以來,人類就無時無刻不對它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慾望。有人甚至會問:如果人掉進黑洞,是會立即被撕成碎片;還是在一瞬間化為灰燼,消失得無影無蹤;抑或會毫髮無損地穿越到另一個空間?

實際上,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根據黑洞理論,我們可知黑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而追溯其本源,它是一顆超大恆星燃料燃燒殆盡、質量衰減到一定程度時坍塌形成的,此時它的磁場十分強大,以至於任何物質和輻射乃至傳播速度極快的光進入其中都無法逃脫,且越是接近黑洞邊界,越是無處可逃。也正是因為它具有吞噬一切的能力,而被人們戲稱為「宇宙怪獸」。

那麼,掉進黑洞的物體會發生什麼不可思議的變化呢?有一個極具想象力的黑洞引力效應被稱為「意大利麵條化」,就是說如果我們距離黑洞太近,就會被拉得像意大利面一樣。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黑洞的引力作用在身體的各處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在這一作用下,我們就可以想象一個人兩腳朝下飛向黑洞時的情景。因為腳部距離黑洞更近,受到的引力作用會比頭部更大,隨著他越來越靠近黑洞,身體就會被拉得越來越長。而且,這個人的胳膊會被拉進身體里,使得身體不僅被拉長,中間還會變細。所以,還沒等到達黑洞中心,這個人就已經被黑洞的引力拉成一根細長的「意大利麵條」,並且會嚴重扭曲。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人掉進黑洞時會發生些什麼。不過也有科學家提出,當人掉進黑洞時,甚至連被拉成「意大利麵條」的機會都沒有,早早地就被黑洞強烈的「黑洞火牆」化為灰燼了。但是,「黑洞火牆」的存在還只是一種假設,沒有確鑿的證據。另外,根據相關模型得出的觀點,人一旦進入黑洞視界範圍內,便會萬劫不復,被徹底摧毀。

上述哪種假設能夠成立,我們不得而知,但根據「黑洞理論」可以肯定的是,黑洞具有宇宙中最為恐怖的吞噬能力,凡是進入它視界範圍內的物體,即使是光和電磁波,都難以逃脫。關於黑洞的奧秘,還需要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在未來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探索和研究。畢竟,我們目前對黑洞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

如果月亮消失了,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自古以來,人們對月亮都情有獨鍾,或表達相思之苦,或表達團圓之喜,或寄託心志、借月抒懷……也正是因為這樣,在人們對月亮觀賞、想象和崇拜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情感和心理。而實際上,月亮也確實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能。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的存在,會對地球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產生直接且重要的影響。

若月亮消失了,首先影響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潮汐現象。潮汐現象是在月球和太陽的共同引力作用下形成的,而因為月球距離地球比太陽近,引潮力發揮的作用更大,在圍繞地球公轉的同時,月球會牽動海洋產生潮汐,增加海洋活力,使得眾多的海洋生物有規律地進行遷徙、繁衍,我們也可以利用潮汐能進行各種人類活動。可如果月球消失了,沒有了潮汐,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甚至導致某些物種的滅絕,而且我們的海港工程、航運交通、漁鹽產業、近海環境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其次,月球會對地球的自轉產生影響,使地球自轉速度減緩。也就是說,我們如今一天的時間是24小時,而不是18個小時或16個小時,就是因為月球在發揮作用。這對人體健康和動植物活動有重要影響。如果月球消失,地球自轉速度將發生變化,晝夜交替的時差、人體以及動植物的生物鐘將被打亂。

同時,月球的引潮力能夠保持地球自轉軸傾斜角的穩定,使得地球氣候保持相對穩定,而月球引潮力形成的「氣潮」還會影響地球的氣壓和天氣狀況。如果月球消失,地球自轉軸傾斜角就會發生變化,地球氣候也將「躁動」起來,氣壓及天氣狀況也將變得極不穩定,最終將會給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以致命的打擊。

另外,月球對地球磁場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地球磁場能夠減少來自宇宙射線的侵襲,保護地球上的生物。而如果失去了月球這個「盾牌」,宇宙射線將會對地球上的生命體造成極大的破壞(更d書f享搜索雅書.YabooK)。

所以,月球對人類和動植物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若是沒有了月球,地球環境將會變得一團糟,地球終將成為不適合人類乃至萬物生存的星球。

火星適合人類生存嗎

在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鄰。近百年來,人們對火星的探測熱度持續升溫,不斷發射火星探測器進行研究和探索,科學家們也對火星上的環境充滿了期待。據統計,人類在探索火星的過程中一共發射了40多個探測器。而且,隨著空間技術的飛速發展,火星也將成為未來20年內人類極有可能登陸的星球。那麼,人類為什麼要耗費巨資來探測火星呢?這顆閃耀著絢麗紅光的星球到底適不適合人類生存,是否真的能夠成為繼地球之後人類的第二家園呢?

實際上,人們之所以如此執迷於對火星的探測,不僅是因為火星是除了金星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更是因為它是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星球。而我們鍥而不捨地進行火星探測,主要就是為了探索天體演化的過程,尋找其他星球上生命存在的證據,進而揭示生命的起源。

截至目前,我們對火星的瞭解和認知有:其質量約為地球的十分之一;表面溫度隨季節和晝夜的變化大,一般在零下80攝氏度到零上20攝氏度之間;表面被沙漠和岩石覆蓋;兩極存在大量的冰;距離太陽遠光照強度小;存在微弱的磁場和稀薄的大氣;氧氣濃度較低;每年有連續幾個月的沙塵暴;等等。可以說,火星是一個荒涼的、死氣沈沈的星球。

不過,根據火星探測器和飛行器傳回來的圖片,我們發現其流體衝刷出來的溝渠和其他的一些地理特徵,足以證明數十億年前火星的表面曾存在過液態水流,而如今液態水或許已經轉移到了火星的表層以下。畢竟,目前火星表面的溫度過低,大氣濃度也過於稀薄,液態水無法存在於火星表面。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火星目前的大氣狀況和數十億年前地球上的大氣極為相似。另外,根據近些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探測研究發現,火星曾經比現在更加溫暖,也極有可能存在過水和生命。

由此來看,雖然說目前火星還不適合人類居住,可是在數十億年之後,或是在人為的干預影響下,火星環境「地球化」將成為可能,那時火星的氣候和大氣環境將與地球更加相似,人們很可能會選擇火星作為星際「移民」的目的地。當然,我們還需要為此進行長時間的努力和探索。